“国培计划”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

2020-09-11 10:31:13 来源: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点击: 收藏本文

“国培计划”示范性项目—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

工作案例(2013-2019)

 

一、项目概述

   2013-2019年,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(原名“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”)连续年7年承担了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师德培训者培训项目,组建了首席专家、指导专家、项目负责人组成的核心管理团队。学员来自全国大陆地区32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7年共培养了近1000名来自高校和一线的师德培训者,形成了华南师大独具特色的基于关怀理念的师德培训模式。师德巡讲、师德论坛、模拟论坛、锵锵三人行、特殊学校田野学习等课程形式及其背后的培训理念,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教育领域同行的认可和传播,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,从而推动了教师教育行业整体培训理念的更新进步、培训实效的大大提升。

    

 

二、项目实施经验与创新

整体而言,师德国培项目2013-2019年在连续7年的实施过程中,在培训理念、培训目标、培训内容、培训模式、培训功能等多方面,均突破了社会长期以来对师德培训的固有认识与刻板印象,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师德培训之路,倡导“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国培”,引导参训教师“做一个温暖的师德实践者”,被业内誉为“师德国培黄埔军校”。

实践创新一:培训始于谋面前,收获聚于培训初

参训前,不少学员对实现专业提升满怀期待,却又疑惑重重:我们本来就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与宣扬着师德,参加培训是否意味着我们反而就不合格了?师德还用培训吗、能培训出来吗?师德培训又将如何进行?项目团队的悉心关怀和超前的专业引导,将学员的这些疑惑逐步溶解。他们感到自己被提前“卷入”了这场培训:“感觉人还没来,就已经经历了几个月的培训了;培训还没有开始,就有很多专业上的收获了。”

每年在给学员的参训通知中,随附了一系列必须先期完成的研究作业:师德成长故事,师德培训讲义,师德培训方案,师德培训需求调查问卷,未来师德成长规划……项目组及时将这些材料整理编辑、结集成册,作为培训期间“望闻问切”的“活靶子”。第一手的培训研究资源与培训成果,在培训初即已具雏形。

image.png

图1:师德成长故事汇编

image.png

图2:师德成长故事汇编

此外,由教育部委托主办的《中小学德育》杂志社,为配合项目的良好实施,每年还专门策划组织,鼓励学员从理论视角、问题聚焦、师德实践等方面对师德与师德培训展开交流,在学员中约稿出版属于自己的师德专辑或专栏。报到之时,当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杂志,学员们顿感惊喜,内心充满了温暖。

image.png

图3:《中小学德育》杂志为项目制作的“师德专辑”

实践创新二:打破传统的培训困境,培育独特的培训文化

项目组在价值理念上主张,培训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,而是要设法点燃渴望,由此培训应追求三个目标:传递感染力,提升学习力,增强行动力。其中,传递感染力是最核心的。只有学员被感染了,价值观的反思和触动才能直抵学员的灵魂深处,才能激发其自身主动反思并努力践行。由此,师德培训者培训定位在“培养富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者”这个目标上。

项目组借培训文化的感染力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批师德培训者的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。通过温馨的前期热身联络、周密的培训调研,亲密无间的QQ群互动,耐心周到的接待工作,精细化的培训管理,关怀备至的后勤服务,持续跟进的训后辅导跟进,锲而不舍的细节动态改进等等文化践行,项目每年都较好地实现了培训方与学员们的零距离、超时空、心相连、情相通、前拓后延的互动。

image.png

图4:QQ群共享的学习资料

 

实践创新三:激发深度反思,实现培训形式的“翻转”与创新

项目以“做中学”“激发深度反思”为指导思想,坚持以浸入式、参与式活动为主,通过系列研修任务驱动工具的运用,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机,促进了他们的深度反思。学员们在合作行动中,不断生成一个又一个创新型的成果;同时,自身的师德感染力被一层又一层地点燃与激发,培训效果远远超越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讲座。

创新体现在参与式研磨课中。培训设置“今天,我们如何做教师?”“如何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?”“经典电影的教育功能与实施策略”“学员师德培训方案研磨提升”等多个主题的研磨实践课,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穿插进行,让学员不断跳进、跳出其学员身份,思维每一天都在不同角度的冲击和挑战中兴奋着。每个研磨课,不仅要拿出学员中的几个典型案例、典型作业作为集体解剖的“麻雀”,从而达到典型解剖、现场示范、集体提升的效果;同时还要集体反思研磨工具的优化,始终保持受训者—培训者两条思维线路并存并进。

image.png

图5:师德故事研磨工作坊

 

为促进深度反思,项目组还安排学员到广州市多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田野学习,通过观察特殊学校课堂以及独特的师生交流模式,使学员自觉对比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异同,自然而然地被特教教师纯粹而无功利性的教育坚持所感染,由此激发自己反思与拷问“什么是教育?怎样才能做好教育?”“何谓师德?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?”等教育价值命题,收到了不同凡响的研修效果。

image.png

图6:投票互动式师德论坛

实践创新四:真正重要的是让学员动起来忙起来

项目组主张,培训不是努力教给学员什么,而是要推动学员明了自己需要什么、生产什么。首席专家的专业引领、“心灵导师”地位固然重要,名牌专家的作用固然也不可忽视,但“点燃”和“激发”更为关键。因此,项目一般不会过多邀请名牌专家来授课,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努力“点燃”与“激发”学员上。由此,精炼的专家变成了一个个“精神助产士”、“无知”的苏格拉底。通过专家的“助产”,学员大幅度地实现了自我挖掘、自我体悟、自我提升。

image.png

图7:“世界咖啡”课程

 

学员的这种自我挖掘、自我体悟、自我提升,体现在多重研修过程中。项目组要求每位学员在每一堂课中都既是参训者、又是点评者和反思者,既是幕幕大戏的剧中人、演员,同时也是观众和影评人。由此,项目大胆挖掘学员自身资源,给学员充分的舞台去体验、去演绎。比如,在专家组织的“锵锵三人行”《新时代 新师德 新教育——师德楷模访谈对话》结束后,学员们立即“现学现卖”,借力身边的师德培训资源,组织全国师德楷模“英子姐姐”等学员开展“同学三人行——挖掘身边的道德人物”,一边挖掘学员中的师德素材与典型经验,一边体验课程形式并及时反思课程形式的优化要素。

实践创新五:服务于当地教育,掀起区域性师德建设旋风

项目组在2013-2016年间,及时运用“师德国培”良机,与广州市各区县联合组织举办“践履师德规范,提升职业幸福——让师德建设之花开遍广州”系列活动。具体而言,学员分组深入到区县中小学校,进行学校师德建设现场交流诊断,开展师德专题大巡讲,研讨师德演讲感染力修炼。在学校师德建设与德育发展诊断环节,来自高校研究机构、中小学一线以及师德培训机构的不同类型学员,各自以不同的眼光与角度,对学校的师德建设与德育发展状况进行综合“望闻问切”;在师德大巡讲环节,则由一线师德标兵、高校师德研究者、培训机构培训者3类人员组成师德巡讲联队,相互协调配合,打出师德专题演讲的“组合拳”;在师德演讲感染力修炼研磨环节,则立刻实现角色切换,从演讲者、师德巡讲专家转换至参训者、培训研究者,对开展的师德演讲内容与实效进行感染力提升的修炼研磨。凡此种种,一方面促进了“国培”学员在“被学习”中、在参与式研修中主动寻求师德培训改进策略;另一方面,实现了学员自我提升与服务地方师德建设的统一。

image.png

图8:广州市白云区师德诊断课程

 

image.png

 

图9:广州媒体对白云区师德建设活动做了专题报道